close
〔自由時報記者謝介裕/鹿谷報導〕攸關三村、三千多位居民進出的鹿谷鄉投五十五之一線小半天明隧道,歷經多次復建未果後,縣府決定比照信義鄉東埔溫泉區「捨路建橋」方式進行重建,所設計的「脊背橋」工法長度及高度也堪稱全國同型橋樑之最,預計二十日辦理動工典禮,二年內完工,屆時遇雨道路中斷問題可望獲大幅改善。
鹿谷小半天休閒農業區範圍包括竹林、竹豐及和雅三村,惟對外主幹投五十五之一線的小半天明隧道,九十八年七月間連續遭風災重創,交通中斷,民眾只能沿河床闢建的便道對外進出,縣府採「貨櫃屋回填」工法,但禁不起八八水災的考驗,致路面龜裂、下陷。
小半天商家、民宿生意大受影響,民眾更必須多繞七公里遠的路程從愛鄉路進出,對地方民眾居家生活、工作、學童上下學造成重大不便,民眾便發起興建高架橋的訴求,縣府幾經評估後,決定放棄明隧道復建,順應民意而為。
縣府表示,小半天高架橋工程,目前已完成設計、發包,採「三跨式脊背橋」工法,總長度約三百七十公尺,橋墩最高處約距地面八十公尺,橋面寬度約十五公尺,總經費四億多元,屆時完工,可解除小半天地區因雨交通中斷問題,高聳壯麗的脊背式橋也將成為地方新地標,為觀光與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。




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