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〔自由時報記者湯佳玲/台北報導〕動物珊瑚與植物共生藻兩者如何親密依存?國科會資助海生館研究發現,珊瑚身上的「脂質體」,就是動植物跨界共生的秘密,研究團隊更解構出「脂質體」四十二種以上的蛋白質,論文二度被蛋白質體學期刊(PROTEOMICS)選為封面。
科學家在一九八○年代即已發現珊瑚的脂質體,但並不了解其組成、特性及功能,一度被誤認為是珊瑚的細胞核。直到海生館研究團隊發現,珊瑚的脂質體是一種共生時才會出現的獨特胞器,進而開啟探究珊瑚共生奧秘的新方向。
海生館副館長陳啟祥表示,珊瑚及海葵等動物體內住著一群共生藻,珊瑚細胞供應無機養分給共生藻生存,而共生藻猶如「太陽能發電機」,能將高達九十五%的光合作用產物提供給寄主細胞使用。當共生關係被破壞時,大量共生藻會離開珊瑚,珊瑚白色骨骼的色澤就逐漸顯露,此即白化現象。
海生館團隊今年更進一步發現,珊瑚脂質體具有非常獨特的超微結構,由純化的脂質體中鑑定出四十二種蛋白質,顯示珊瑚脂質體不僅是能量代謝、儲存的胞器,更參與胞膜循環、細胞骨架動態平衡及珊瑚發育等多種機轉。





全站熱搜